看完這本書,我深深地為雷夫對於孩子無條件的信任感到佩服,書中有一句標題是:「用信任取代恐懼」,用自己對孩子的信任換取孩子對自己的信任,以這種雙向的信任關係取代師生間原本的權威感和恐懼感。這是我們台灣教育難以做到,也是我們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之一。我認為會造成這種差異是因為我們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,而且填鴨式的教育讓我們逐漸地難以表達自己的意見;上次在課堂上看的「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」中,不少學生都主動地舉起雙手和講師、學生辯論,這更是讓我強烈地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。畢竟,儘管我們的老師如何不停地鼓勵學生勇於發言、勇於發問,學生仍像木頭人般地不為所動,除非老師指定要求某人發言。
書中有一段提到,「雷夫為了幫助一位小女孩點燃酒精燈,在酒精燈點燃後卻看到小朋友們驚訝的表情後,才發現自己的頭髮著火」這個章節,讓我佩服到不行,讓我心想:原來這世上是真的有為了孩子而如此鞠躬盡瘁的老師,竟然連自己頭上著火都不知道,讓我好生羨慕那些56號教室的孩子。
此外,我也很好奇雷夫是如何教育孩子,讓他們在校外可以主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,讓他們在校外教學中表現出超乎他們年齡的成熟和懂事。雷夫說:「老師可以帶班級,但決定這個班級優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學生。」,我認為這個說法是錯誤的,即便這個班級的學生優秀到不行,倘若遇到不好的老師,那麼這個班級究竟是優秀還是平庸,是需要時間來證明的。因為我相信56號教室的孩子在遇到雷夫之前,並非像書中寫得如此優秀,而是因為遇到了雷夫這麼好的一個老師才有所改變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